首页 > 最新动态 > 践行“三个转变”引领品牌建设价值创造体系实践和研究
最新动态
践行“三个转变”引领品牌建设价值创造体系实践和研究
2024-10-293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叶元伟 I 顾诞英 I 银汉





一、引言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

“国和一号”是国家电投落实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发展战略,在引进消化吸收第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基础上,依托工程项目平台实践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型号,是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国和一号”核电品牌于2020年9月28日正式发布。为全面展示大国重器创造历程,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能源产业创新创业激情、增强集团公司的行业和品牌影响力,2022年10月28日,国家电投党组发布《“国和一号”“国冉一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宣传方案》。

作为“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责任单位和“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总承包单位,打造“国和一号”卓著品牌,是上海核工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宣传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型案例,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创新高地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电投集团党组重托的迫切需要。聚焦提升“国和一号”品牌价值创造力,上海核工院开展了本次课题研究。



二、 “国和一号”品牌建设现状和问题

结合品牌管理及调研访谈,总结出“国和一号”品牌宣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对“国和一号”品牌建设的战略价值和系统性认识不够深入,未形成体系化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自品牌发布以来,品牌建设的工作思路和部署以及对品牌建设发挥作用的认知,都主要从末端的品牌宣传角度出发,较少从战略顶层思考和梳理,但尚未形成体系化的顶层规划和实施路径,导致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未能有效发挥“国和一号”品牌的价值创造力。

二是“国和一号”品牌存在的传播力度不足的问题亟待改进。相比于其他的“大国重器”代表,“国和一号”针对国家层面和公众层面开展针对性宣传的策略研究不足,宣传形式也较为单一,对内提振士气、对外扩大影响力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是打造“国和一号”品牌视觉形象管理标准化的体系机制还不够健全。品牌的视觉形象构成了受众对品牌的第一印象,是品牌打造的重要抓手,为品牌赋予了文化、视觉、听觉乃至情感上的多重烙印,促进受众与品牌情感连接的形成,但此前这方面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有效抓手。



三、理论研究

(一) 关于国企品牌建设“五维模型”

在相关的调研交流中,人民日报品牌发展研究院提出的国企品牌建设的“五维模型”,对于制定“国和一号”品牌顶层规划具有借鉴作用。人民日报品牌发展研究院专家指出,在国企品牌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引领,勇担国家责任,打造红色品牌;要强化技术创新、发力顶尖制造、打造金色品牌;要提升全球视野,聚焦细分市场,打造蓝色品牌;要专注绿色发展,提升生态影响,打造绿色品牌;要推动模式创新,倡导开放共享,打造橙色品牌。在“五维模型”框架中,体现了国企品牌的三重属性,即国家属性、社会属性和市场属性。人民日报品牌发展研究院专家认为,国企品牌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属性、社会属性、市场属性融合统一的过程,同时,国企品牌要实现外驱和内驱统一发展,是一个自强和自信的过程。

(二) 关于传播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在《中国话语体系的八个层次》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要素构成的系统,包括话语基础、话语核心、话语体系、话语方式、话语自信、话语传播、话语权和话语创新等八个层面。



四、“国和一号”品牌建设顶层设计研究

综合内外部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理论研究成果等,对“国和一号”品牌建设工作总结了两点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用好国家电投集团党组工作方法:包括“学研创落”、“三个一公里”和“大协同”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谋划、统筹推进,用好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二是品牌传播除了需要打造产品技术创新等有形成果,还需要塑造品牌精神、品牌文化等无形成果。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搭建了“国和一号”品牌建设顶层设计的“五力”价值模型。

(一) 立足新型举国体制,创新驱动、锻造品质,厚植品牌竞争力

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证明,高科技含量的品牌已经成为高成长性品牌的代名词,科技支撑已经成为品牌培育的最佳路径。品牌建设需要持续提升技术创新“有形价值”。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国和一号”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打破了多项材料及设备制造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的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解决了核电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推动我国核电行业和技术实现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肯定“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

重大专项已累计形成知识产权成果14000余项,形成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新软件2030项。相关研发成果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质量标杆、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一等奖等,并由上海核工院主导发布 IEC国际标准两项。上海核工院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国资委“科改企业”,获批国家能源非能动核能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聚合作用,推进核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和一号”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创新”这一关键词,厚植品牌竞争力。

(二) 立足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协同、聚合众智,拓展品牌影响力

品牌不仅是价值链上的一个显著增长环节,更是各个价值增长环节的连接纽带,会对其他环节的价值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在价值链整合中发挥着导向和凝聚的作用。

“国和一号”品牌背靠“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核工院会同相关产学研用单位,全面布局科研攻关任务和工程项目实施,700多家单位、31000余名技术人员参与,有效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产业链技术牵引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一步掌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提升我国“国和一号”核电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和先进性,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国家电投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依托型号总体技术单位上海核工院发起创建“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作为产业链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同时成立“国和一号”产业链党建联盟,通过构建“硬核共克、政策共研、平台共建、党建共促”的产业链党组织联建共建“四共”模式,发挥党建促链的引领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将新时代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驱动产业链发展的竞争优势、贯通科技研发各要素、产业链上下游,持续推动国家战略任务高质量落地,为“国和一号”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在“国和一号”品牌建设过程中,要在现有产业链联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产业链”这一关键词,拓展品牌影响力。

(三) 立足企业精神传承,弘扬文化、选树先进,增强品牌凝聚力

要使品牌基业长青,需要挖掘和丰富品牌内在的文化底蕴。上海核工院与中国核电同时起步。从自主设计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站的“七二八”工程,到研发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两次承担国家使命。上海核工院两获“五一劳动奖状”,以“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部为代表的一批集体和个人相继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为“国和一号”品牌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底蕴。从“国之光荣”到“国和一号”,是上海核工院践行“绿色 创新 融合,真信 真干 真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也是讲好“国和一号”品牌故事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在“国和一号”品牌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凝练“国和一号”精神,切实起到使命感召和精神传承的作用,增强品牌凝聚力。

(四) 立足融媒体大平台,拓宽渠道、讲好故事,促进品牌传播力

好的宣传平台和渠道,可以让品牌宣传事半功倍,提质增效。通过主题展览展示让品牌故事“场景化”、走向公众;通过艺术化加工,形成品牌主题曲、朗诵、情景剧等丰富形式,让品牌故事“有温度”、让人“记得住”;通过亮相高层级展览活动,背靠“大树”扩大品牌影响力,还可以实现宣传降本增效,推动构建“大宣传”“大协同”格局,强化宣传文化品牌工作的集约化和专业化,统筹安排、深入挖掘,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拓宽和提升媒体和平台资源,不断提高品牌宣传成效。好的品牌故事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品牌故事是品牌的无形财富,是增进与消费者沟通的情感纽带,是塑造国家形象、表达中国观点的重要载体。在“国和一号”品牌建设过程中,要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同时打好品牌宣传组合拳,促进品牌传播力。

(五) 立足企业社会责任,做优 IP形象、做精科普,提升品牌亲和力

用创意打破科普认知边界,品牌公益营销也能刷屏出圈。对于一些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来说,科普公益营销是一种非常合适的营销手段。一方面,使科普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达到用户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科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导入品牌自身的产品优势和品牌理念。

作为核行业央企,上海核工院在核能科普方面有很好的基础,2018年就推出了728科普小先锋“铀子哥”IP形象,围绕“国和一号”三代非能动先进核电技术,形成“人书影物展”五大内容体系、“核电科普进校园”“小小核电工程师”“圆梦微心愿”等品牌科普活动,每年十多次核能科普进校园活动,覆盖上海、山东、浙江等地 80多所中小学。在后续工作中,可以进一步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同样,品牌IP形象往往能通过有生命力的设计,赋予品牌“人格化”,唤醒文化新魅力。新商业时代的新品牌战略就是要打造超级“IP形象”,塑造一个大众喜爱且拥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IP形象。在“国和一号”品牌建设过程中,要以核能科普、IP形象及衍生宣传产品、文创产品为抓手,不断提升品牌亲和力。



五、“国和一号”品牌传播策略——“品牌 +”

根据“国和一号”品牌建设“五力”价值模型,课题组提出“品牌+”工作方法,打好品牌传播“组合拳”,全方位、全系列打造“国和一号”品牌:

? 品牌+产业链:依托“国和一号”产业链党建联盟建设,运用“党建联建共建”工作法,推动年度“七个一”重点任务中品牌建设相关工作,通过品牌共建、平台共享,实现发展共促。

? 品牌+展览展示:有效利用若干平台,打响“国和一号”品牌、锻炼自身品牌建设能力,统筹做好“国和一号”各类高水平综合展览展示相关工作,通过参观展览、参加论坛等,开阔眼界,借鉴其他单位品牌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 品牌+媒体:统筹品牌建设和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聚焦“国和一号”产业链建设和品牌建设,预判风险、借力借势,有节奏、有技巧地进行舆论引导,做好正面宣传。

? 品牌+人文:开展好故事展演活动,选树先进典型,讲好“国和一号”故事,并通过短视频、通讯稿等做好融媒体宣传。

? 品牌+IP:继续做好 IP形象开发,推出形式丰富、喜闻乐见的衍生品,并联动产业链联盟单位、兄弟单位等做好推广。

? 品牌+科普:面向社会公众、学校、社区、青少年等开展覆盖面更广、更引人入胜的核能科普活动,以科普树品牌。



六、良好实践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持续总结和完善,上海核工院在品牌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了几项特色亮点,形成了一些良好实践,列举如下:

(一) 2023“中国品牌日”活动

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由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在此次“中国品牌日”,以“国和一号”创新成果和现代产业链建设成果为重点的系列重量级品牌传播活动,开启了一场“现象级”事件营销实践,掀起了一次品牌传播高潮,得到了员工、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据统计,截止到2023年底,系列报道累计触达面1.16亿次,进一步强化了“国和一号”大国重器形象。

(二) “绿色国家电投长三角行”融媒报道活动

2023年5月10日至14日中国品牌博览会期间,同步组织了“绿色国家电投长三角行”融媒报道活动,邀请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国资报告等 10余家主流媒体走进上海核工院、上海电气、浙江伦特机电、宝银特钢等“国和一号”产业链成员单位,深度挖掘“国和一号”创新故事和产业协同攻关经验。产业链单位同频共振,加强宣传攻势,塑造“国和一号”品牌和“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良好形象。

(三) “国和一号”进驻上海工匠馆

受到上海工匠馆以多角度展示工匠人物,塑造企业品牌、城市品牌的典型做法的启发,在全国总工会关心指导下,上海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核工院提出“以核电工匠人物塑造‘国和一号’品牌”的设想,并得以具体落地。2023年9月,“国和一号”入驻上海市工匠馆,有机融入原有展览,展示了上海核工院乃至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代表性人物的事迹与工作成果,宣传“国和一号”品牌,凸显核电大国重器地位,并加强数字化互动展示手段的应用,达到以人见技、见事、见精神的效果。

(四) “国和一号”IP形象打造

2023年中国品牌博览会上,首次发布了“国和一号”品牌 IP形象,为国家电投展台打响头炮,炫酷又可爱的形象一经揭晓,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为展馆内的热门“打卡点”,并登上了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大大拉近了核电技术领域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



七、展望

后续,计划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国和一号”IP形象盲盒及其他衍生品开发,并编制IP形象产品手册和标准化应用规范手册,形成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构建品牌传播体系,包括一套品牌话语体系、一个品牌传播矩阵、一个品牌宣传资料库等;建立一套“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品牌共建机制;探索“国和一号”品牌中融入工业美学理念,开展“国和”系列型号厂区规划和建筑外立面色彩标准化设计,强化“国和”系列型号统一的品牌形象。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海核工院将持续加强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和领悟,提高对品牌建设工作战略性价值的认识,做好以卓著品牌助力一流企业建设的全局性部署,并在品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完善“五力”价值模型,围绕既定的品牌建设重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同时也要像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把握契机、找准切入点集中发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